仲伟合:新中国翻译70年——从语言学习到语言服务

2019年11月9日至10日,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论坛暨2019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在北京举行。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侨鑫集团联席总裁仲伟合在10日上午的新中国翻译事业70年高峰论坛上以《中国翻译学科、翻译专业的发展:从语言学习到语言服务》为题做了主旨发言,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翻译界的重大事件,分5个阶段对翻译事业发展做了回顾总结,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设计和举措建议。

一、发言中列举的重大事件年表如下:

第一阶段:语言学习期(1949~1979)

1949-1957:百废待兴,翻译活动初受重视

1949年,上海市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创办《翻译月刊》

1950年,《翻译通报》创刊

1951年,董秋斯的《论翻译理论的建设》开了学科建设理论先河

1951年,出版总署召开“五四”翻译座谈会

1951年,出版总署召开“第一届全国翻译工作会议”

1954年,全国文字翻译工作会议,茅盾强调翻译工作重要性

1958-1976:翻译活动受国内外因素影响,学科建设发展缓慢;

1964年,钱钟书《林纾的翻译》

发言人认为,此阶段文学作品翻译集体组织进行,内部发行;傅雷、钱钟书等的翻译译学论述影响较广。

第二阶段:翻译学科建设与专业翻译人才培训探索期(1979~1986)

197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办“联合国译员培训班”,开专业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先河;

1979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开始招收“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生;

1980年,中国翻译出版公司正式发行《翻译通讯》。后更名《中国翻译》;

1982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成立;

198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以“翻译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为专业进行招生,获得翻译理论与实践硕士学位授予权。

第三阶段:翻译学科建设探讨期(1987~1996)

1987年,中国首届翻译理论研讨会在青岛举办,谭载喜等拉开翻译学建设和探讨序幕;

1989年,第一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

1992年,《学科分类与代码》中,翻译学成为三级学科,地位下降;

1993年起,国家社科基金等出现翻译研究立项;

1993年,广外、厦门大学与英国文化委员会合作设立“高级翻译人才培训项目”;

199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高级翻译学院;

1994、199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成立翻译研究会,中国译协成立“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

1995年,中国译协举办“首届亚太翻译家论坛”;

1996年,劳陇发表《翻译(科)学的迷蒙》一文,引起了学界对于翻译学科的辩论;

1996年,首届“全国口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在厦门召开。

发言人认为,此阶段微观层面翻译教学总结增加;对外交流活跃,跨学科借鉴兴起,教材建设持续,资金支持加大,学科队伍成长;关注理论、篇章翻译、英汉语对比和语言外因素;在教育体制上成为三级学科,但学科边界和对象域逐渐清晰。

第四阶段:翻译学科发展期(1997~2010)

1997年,广外设立中国内地第一个翻译系,招收本科,硕士两个层面的翻译专业人才;

1997年,中国译协举办首届“翻译专业师资培训”;

1998年起,陆续出版了《翻译实务丛书》、《中华翻译研究丛书》、《翻译研究文库》等;

2003年、2005年,上外、广外相继成立高级翻译学院;

2003年,人事部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开考;

2004年,上外获批建立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翻译学学科和学位点建设进入新阶段;

2006年,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BTI);

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2010年,中国译协首届“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正式提出语言服务概念;

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成立。

第五阶段:翻译学科建设成熟期(2011~2019)

2011年,翻译学进入《教育部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2012年,“翻译专业”进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国译协、翻译行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语言服务行业报告;

2016-2019年,中国译协发布若干行业规范、标准;

2018年,英语类专业(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国家标准颁布,学科更加规范化;

2018年,《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出台,专业口笔译能力等级进一步明确;

2019年,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训班/高级翻译学院举办40周年庆典。

二、发言人主要观点和论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翻译和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教、学、研工具、资源和技术日益丰富;翻译学从提出理念到形成理论,翻译学科和专业教育地位得到确立并快速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内外及跨学科互动增多,学科建设视野开拓;政产学研协同发展,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取得丰硕成果。

翻译学科在建设、功能、理论、地位、交流等方面实现七大发展变革:从语言学习到语言服务;从无序探索到规范建设;从附属依托到独立自主;从借鉴追仿到融合创新;从传统单一到多元丰富;从感性言说到科学建构;从闭塞分散到开放联合。

翻译事业发展的未来目标: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密切对接语言服务行业发展需求;服务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维护社会和谐公正;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译学话语体系;努力传承和推动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促进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

发展举措包括:

一是顶层设计方面,进一步明确学科建设内涵和外延;继续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师考评体制;巩固和提高学科及行业社会地位;坚持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是人才培养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和资源配置;凝练培养特色,对接语言服务市场需求;加强人才进口出口考核;着力提升师资水平。

三是学术研究方面,进一步壮大研究队伍;拓宽研究视野,挖掘已有研究深度;加强中国特色译学话语理论体系建设;聚焦社会发展需求,提升研究价值和功用;加大科研成果跨学科跨境输出力度。


来源:向前译事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