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僻远地区MTI教育的自我定位及破局

海南师范大学MTI教育的自我定位及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马海燕

 


海南师范大学MTI教育于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2019年开始招生。与国内其他高校发展较早较成熟的MTI相比,起步晚、底子薄、地理位置偏远、所处地区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弱,因此在成立之初我们就多方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尝试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

01

海南师范大学MTI教育的发展定位

我们的定位是立足海南地方特色,服务海南自贸区、港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辐射东南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首先,在课程方面除了设置教指委要求的课程外,我们还增加了海南黎族文化与翻译等课程,而翻译工作坊和应用翻译则以海南和南海文化为主要翻译训练内容,让学生充分了解当地文化并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实训和实习方面,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南海博物馆、火山口国家地质公园等地进行材料收集和翻译训练,并对现有译文进行批判性学习,翻译和学习的结果评出成绩,算作学分。


其次,服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东盟会谈等国际会议和国际帆船赛、高尔夫球赛等各项赛事,每年都为这些国际会议和赛事输送学生进行志愿者服务,提高学生的整体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他们社交、口语和翻译能力。再次,顺应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组织学生对海南和南海地区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学习和翻译,把这些作为日常翻译实践的材料。


最后,针对海南是东南亚华侨的侨乡、海外华侨支持家乡文化走出去这一特点,我们计划组织学生把海南的饮食、旅游、民俗、椰雕文化等进行分类汇编和翻译,为发扬侨乡文化出一份力。


02

海南师范大学MTI教育面临的困难

中国的MTI教育从2007年开始起步,经过十二年的发展,很多高校在培养模式和师资等方面已经日臻成熟,并有了较为成功的经验;而海南师范大学的MTI才刚起步,一切从零开始,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都略显不足,如同传实验室的建设有待加强,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有待安装,翻译专业的博士和教授数量不足,个别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的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等。从生源角度来看,因为所处地域偏远、海南经济不太发达、就业机会较少,导致内地的很多学生不愿来此就读,而本校优秀的本科毕业生也更愿意选择北上广等大城市的高校读研。因此,无论从地域、师资还是生源等方面,我校的MTI教育从一开始就自带软肋。



03

海南师范大学MTI教育的发展机遇


万事都有两面性,转换一下思路则发现缺点可以转化为优势:第一,起步晚意味着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反而要有所创新。因有别人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以趋利避害,尽可以把别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拿来用,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正因为所处偏远,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我们才有机会脱颖而出,目前海南省仅有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有MTI,因此我们可以享受省里的很多优惠政策,学校对于我们专业硕士的发展也给予较大的支持,目前正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翻译实验室已经立项准备建设;第三,在缺少设备和口译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先集中力量招收笔译的研究生,等同传实验室和师资力量配齐之后再招生口译研究生。目前的教师队伍虽然不够庞大,但是我们制定了发展策略,如在申报项目和翻译著作方面都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译著在职称评审中可算作科研成果,从而激发老师的积极性;第四,我们从国内外著名高校柔性引进了几位翻译博士生导师作为特聘教授,来充实MTI的实力,这些教授一方面给学生上课,另一方面也指导年轻的老师和专业发展;第五,在境外实践方面,我们与英国斯克莱德大学签订了境外实践合作项目,拓宽了学生的毕业和就业渠道;第六,我们鼓励导师参加国内的各种学术会议,及时了解学科和专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思路。




总之,正因为我们年轻没有资历,所以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别人好的经验,规避别人走过的弯路。



作者简介:

马海燕,博士,曾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访学,现为海南师大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翻译系主任,专业带头人,MTI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