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祈念年代——东野圭吾《祈念守护人》译后记
回到祈念年代——东野圭吾《祈念守护人》译后记
北京外国语大学 宋 刚
科技带给人类的,千年前有衣食自足,百年前有入海上天,十年前有众声平等,今时今日有无限憧憬。
科技还有另一副面孔。千年前的长枪短剑,百年前的船坚炮利,十年前的取卵卖肾,今时今日的惶恐不安。
科技带来的不安,可能发生在——手机游戏让你忘掉约定的时间时,GPS定位让你发现亲人行踪可疑时,DNA鉴定告诉你与爱子并无血缘关系时……还可能发生在——紧随热搜的高谈阔论后,每日票圈的无人喝彩后,新品发售的囊中羞涩后,微信云缠绵的空寂无力后……
科技,让我们拥抱未来,也让我们怀疑现在。
并不科技的年代,我们相信过心有灵犀,相信过月老红线,相信过神,相信过只有找到被神劈开的另一半,才能告别孤冷的“半人”人生,相信过共饮长江水,便可不负相思意。
即便在科技发达到凌驾于各类古老信仰的今天,有时,我们还是会沉溺于古旧的铃铛发出浑浊的声响,还是会驻足于闹市外斑驳的神社鸟居前,还是会神驰在参天的古树下,还是会心动于一瞬间不期然的牵手之中。
这种感性,与父亲是谁无关,与母亲早逝无关,与本科学历、遭人白眼无关,与天降贵人、天赋异禀也无关。那是一种念力,可能是思念、挂念、爱念,也有可能是疑念、执念、悔念。无论哪一种念,都是切切实实的今日心中所思,此刻心中所感。今心为念,相倾为人。支撑和连接人与人的,正是此时此刻心中装着某个人的那种满溢感。
一棵神楠,一个树洞,一根香烛,几段往事。这一次的东野圭吾,没有让人性扭曲,没有用刀笔毁尸灭迹,也没有出什么太平无事时我们才会迫切期待的烧脑难题。但是,当我在深夜孤灯下翻译这部作品的时候,我不仅不自觉忘记了无法出行带来的不便和刻不容缓的交稿期限,似乎还嗅到了一阵烛香,此时此刻身边的人和事悠然眼前。
作为一介教书匠,直播网课令我头疼。作为玩票翻译人,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令我肉疼。作为穴居半年的北京圆人,到小区门口取一趟快递令我腿疼。然而,心呢?多久没有心疼了,心怎么不会痛了?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人似乎已经变成智能劳工,机器翻译尚未实现,人已经化身翻译机器了。无心怎能称之为人生,有心的人生方存人性。
玲斗的有心,是他唯一值得炫耀的地方,而他自己并不自知。除此以外,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给他活下去的勇气,至少让我找不到他应该活下去的意义。大约只有在科技时代疲于奔命的人类才会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活下去?新科技又不断在耳边细语,一切都是眼见为实。耳听的爱情,奋斗的情怀,换不来黄金屋和颜如玉。只有满格的电池和清零的贷款,才能换来片刻的安稳。
随着情节的发展,随着神楠历史的显现,敲击键盘的我的双手,似乎渐渐感受到了一种温度,和以往那种CPU散热不好时的燥热不同,是一种潜移默化且绵绵不绝的包裹,从环绕指尖,直到整个人沉浸其中。每一个合上电脑的深夜,都可以让我如沐春风。最重要的,我明显感到,胸膛正中的那块石头,在松动,石头四周的铁皮,在颤抖,在剥离。
存在即合理,活下去就是活着的意义。但,要有心。玲斗守护着神楠,守护着祈念,守护着我们已经开始不再相信的一些东西。
今夜,不想看到冰冷,只想感受温情。回到祈念年代,守护安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