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抗疫防疫应急语言服务和研究实录(一)

2020年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国内应急语言服务和研究极大地助力了抗疫防疫行动。本文依据“国家应急语言能力”三分式框架对此次抗疫防疫应急语言服务和研究实例进行总结归纳。国家应急语言能力是指国家处理紧急事态和突发事件过程中所需要的语言服务能力。其中主体是国家,包括国家、政府部门、组织机构、民间团体、个人等。客体是指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即突发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等),公共卫生状况(传染病爆发、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军事行动(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反恐、海军护航)等。协助解决方式是“语言”,即在突发事件中提供及时有效的语言服务。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研究是以国家语言能力为基础的深化研究,旨在构建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研究体系,分析突发事件中涉及到的语言问题,以期为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语言需求提供指导和服务。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包括国家应急语言治理能力、国家应急语言核心能力和国家应急语言战略能力。国家应急语言治理能力是对国家应急语言治理体系的构建、规划等,是以政府为主导,针对各个行业领域、行政区划、地理区域的应急语言管理进行顶层设计,对国家应急语言核心能力和国家应急语言战略能力有主导作用。(张伟年等2019,2020a,2020b)



1 
国家应急语言治理能力


1.1 国家应急语言治理体系构建能力


两会期间,刘宏、张博两位专家提出应急语言服务相关提案。他们提出,要建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体制,由国家应急管理部把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纳入本部门职能,要做好语言应急服务能力建设的法制保障,在国家近期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修改中纳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和预案”,或推动适时在应急预案中加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将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由国家语委牵头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统筹整合资源力量,提升应急语言服务效率和质量。


今年3月,教育部规划中心公布2020年首批应急安全指挥学习工场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名单,全国19所高校入选,其中有5所双一流高校入围,为国家安全体系构建和安全产业升级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月以来,我军同巴基斯坦、新加坡、俄罗斯军方,分别召开视频会议,介绍中国的抗疫经验。


6月15日,2020年全国高教处长会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召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做了题为《谋大局 应变局 开新局——落实落实再落实 提高提高再提高》的主旨报告。报告中提到新时代以来“新文科”建设的任务之一,是要做到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6月17日,中方和非盟轮值主席国南非、中非合作论坛共同主席国塞内加尔共同倡议的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以视频的方式举行。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


6月18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向会议发表书面致辞,提出“愿同合作伙伴一道,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


6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人民武装警察法。修订的人民武装警察法对一定语境中处置突发事件相关概念的使用作了适当调整。


1.2 国家应急语言规划和组织能力


新冠病毒疫情爆发以后,我国迅速启动国家响应,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设宣传组和外事组,积极开展工作。多省市外办开通24小时多语种服务热线,及时发布多语种疫情信息等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多名专家学者和有关企业组成“战疫语言服务团”,先后发布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语言服务产品。


1.3 国家应急语言生活研究与交流能力


1. 期刊论文及专著


(1)期刊论文


国内学者聚焦疫情期间的语言问题研究,多家期刊增设相关专栏,如《语言战略研究》增设“应急语言问题”专题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增加“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专栏。


《语言战略研究》2020年第2期(第5卷):


《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问题》(李宇明),


突发公共事件语言应急多人谈:


《“新冠肺炎”——一个呼之欲出的简称》(刘丹青) 


《疾病的命名应遵守约定俗成的原则》(冯志伟) 


《发挥社会应急语言能力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王辉) 


《科研生产力与中文首发制度》(李宇明,王春辉) 


《关注国家语言安全,推进国家语言应急体系与能力建设》(方寅) 


《危难之时更需语言正能量》(赵世举,邓毕娟)


《语言战略研究》2020第3期(第5卷)“应急语言问题”专栏:


《主持人语:语言研究充实社会应急机制》(徐大明)


《需求导向下的应急语言服务体系刍议》(殷志平)


《“战疫语言服务团”的实践与思考》(李宇明,赵世举,赫琳)


《团体语言应急能力构成及在防疫中的体现》(王玲,谭雨欣)


《新冠肺炎疫情下听障人群语言应急服务的思考》(郑璇)


《词述中国战“疫” 》(侯敏,滕永林)


《“3·11”东日本大震灾应急语言服务》(包联群)


“应急语言问题”多人谈:


    《关于应急语言学的思考》(王立非)


    《加快构建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机制》(王铭玉)


    《重大突发事件不同阶段的语言应急工作重点》(沈骑)


    《构建应急话语服务体系的几点建议》(马若宏,杜敏)


    《建立应急语言服务的常态工作机制》(徐欣路)


    《协调能力是语言应急实现“通心”的关键》(张雪梅,李思渊)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第2期“抗击疫情语言学研究”: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共同体身份的话语建构》(苗兴伟,李珂)


《提问对回答的话题约束——抗击新冠肺炎与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会话分析》(于国栋)


《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刻意隐喻的认知力》(张薇,汪少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话语研究——基于“双层—五步”框架的中西话语互动分析》(田海龙)


2020年第3期“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专栏:


《应急语言能力建设刍论》(李宇明,饶高琦)


《疫情引发的应急语言术语称名与英译》(王立非,孙疆卫)


《重视并建设国家应急语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穆雷,刘馨媛)


《由语言应急引出的语言服务问题》(王铭玉,康喆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语言国情研究”栏目:


《论海外华语资源的抢救性整理和保护》(郭熙,刘慧,李计伟)


《语言景观视角下的海外华语研究》(王晓梅)


《“源方言”与马来西亚华语的形成——以补语标记“到”为例》(齐环玉)


2020年第3期“语言国情研究”栏目刊发了“语言与国家治理”研究专题:


《论语言与国家治理》(王春辉)


《城市语言管理与城市语言文明建设》(徐大明)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国家语言能力规划》(沈骑,赵丹)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应急语言服务研究”专栏:


《应急语言服务的概念、研究现状与机制体制建设》(王立非,任杰,孙疆卫,蒙永业):北京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重大项目“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语言服务竞争力报告”(项目编号:KYR19026)的资助成果)


《应急语言服务:研究课题与研究范式》(滕延江)


《论应急语言能力视角下的新冠病毒及新冠肺炎术语命名》(陶源,赵浩)


《世界汉语教学》2020年第2期:


《“战疫语言服务团”用语言利器助力抗疫》(田列朋)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第19卷):


《大变局下的语言应急体系建设》(王春辉)。


《喀什大学学报》2020年4月第41卷第2期:


《抗击新冠疫情中的语言服务探析》(孙疆卫,赵媛霞)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中国外交与国际话语权提升的再思考》(孙吉胜)


《中国国际话语权:演进逻辑、构建维度与现实挑战》(李强)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当前全球治理与中国全球治理话语权提升》(孙吉胜)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


《面向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语言治理能力规划》(沈骑,康铭浩)

 

《语言文字应用》2020年5月第2期:


《全球治理视域下的中国语言安全规划》(沈骑)


《现代外语》2020年第4期:


《危机语境中企业网络身份的构建路径及人际御用联动机制》(吕金妹、詹全旺)


《当代外语研究2020年第1期:


《话语与国家安全》(梁晓波,肖蓉)


《社会治理》2020年第3期: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语言应急与社会治理》(王春辉)[J]. 社会治理(3):42-49.


《公共外交季刊》2020年第1期:


《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的公共外交浅析——基于中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案例》(张辉)


(2)专著


2020年3月出版《汉语方言全浊声母演变研究》(夏俐萍)


2020年4月出版《医患互动机制研究:从语言本体到多模态》(孙飞凤、黄立鹤)


2. 报刊与公众号


(1)报刊类


《人民政协报》:


2020年3月9日第6版《战役语言服务团的“语言抗疫”》(李宇明)


《人民日报》:


2020年2月21日第20版《提升语言能力,助力国家发展》(李宇明)


2020年6月4日第5版《语言服务助力全球抗疫(新论)》(吴菡)


2020年6月12日第11版《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育》(赵晓霞),《新科技蕴育国际中文教育新生态》(王春辉)


《光明日报》及《光明网》:


2020年2月18日理论频道《提升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急语言能力》(王辉)(光明网)


2020年2月22日12版《语言是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李艳)


2020年6月20日第12版《国际中文教育行稳致远,底气何来》(王春辉)


2020年6月22日第12版《携手抗疫推动中阿合作达到新高度》(王广大)


《中国日报网》:


2020年6月3日《以高端智库建设助力国家应急语言服务》(杨丽娜)


《金羊网》:


2020年6月22日《做好新时代语言服务,助力现代化建设》(屈哨兵)


(2)公众号


公众号《美国学与国际研究》“在线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专辑:


《对中国抗击COVID-19疫情中外媒报道的观察》(荣霞)


《旧文新发:美国面临的生活恐怖主义威胁》(肖欢编译)


《面对新冠疫情,美军医院船能起多少作用》(吕瑞)


《疫情公共外交:超越歧视与猜疑,合作战疫展现担当》(李战子)


《世界卫生组织在抗击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蔡辉)


《“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优化设想》(张伟年、段宛云、王钰茹、吴悠也)


《〈纽约时报〉3月25日评论文章:尽管由有求助呼声,但五角大楼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表现相对克制》(小朱)


《国家应急语言能力研究》(张伟年,王钰茹,段宛云,吴悠也)


《传染病的污名化与历史教训》(江振春)


《新冠疫情下困顿的拉美裔美国人》(许戈辉)


《与新冠病毒的战斗:美军在行动》(莱斯利·拉塞尔,肖欢编译)


《美海军指挥官解职漫谈》(小朱)


《新冠疫情后澳大利亚的经济选择》(斯蒂芬·基什内尔,肖欢编译)


《多模态视角:“疫情防控外语通”分析》(张伟年,段宛云,吴悠也,王钰茹)


《美军专题讨论新冠疫情期间家属相关的问题》(周婧扬编译)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际恐怖主义形势的影响》(蔡辉)


公众号《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


《语言服务与国家安全》(罗林)


《应急语言服务的使命与担当》(王铭玉)


公众号《语言与安全》(搜狐网汉语堂2020-02-29转载):


《何谓“国家应急语言能力”?》(张伟年,王钰茹,段宛云,吴悠也)


公众号《中国外文局》:


《讲好中国故事,你需要答好这三问》(王茂虎)


公众号《中华思想文化术语》:


《如何通过翻译塑造中国形象》(陈明明)


公众号《语言战略研究》: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 迅速研制推出应急语言服务产品意义深远》(陆俭明)


《从三方面规划语言应急体系》(李宇明)


3. 学术论坛与在线课堂


学界也多次举办应急语言学术论坛,并开放线上课程,为学者们提供良好的研究交流以及相互学习的平台。


3月以来,语言服务40人论坛持续推送“抗疫网上论坛系列”,邀请多名专家,就“语言服务与一带一路”“应急语言与国家安全”“应急语言服务”“语言服务与文化外译”等主题进行讨论。


《语言政策与规划、外语战略研究》数字课程于3月24日—4月30日在线免费开放。主讲专家有李宇明、戴曼纯、高雪松、沈骑。课程聚焦语言政策与规划等方面的理论指导、科研方法论传授、投稿经验分享与论文点评,以期提高教师教学、科研多方面能力。


3月30日,中国外文局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抗击疫情国际智库云论坛”成功举办,分享战疫经验,聚焦国际合作。


4月18日,京津冀MTI教育联盟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等协助举办了以“全面凝聚抗疫合力、加强京津冀语言服务合作”为主题的高层论坛在线上召开。


5月11日,由亚太翻译论坛联合委员会和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的抗击疫情亚太翻译云论坛成功举办,论坛主题为“汇聚翻译力量助力亚太抗疫”。论坛发布了《汇聚翻译力量,助力亚太抗疫—亚太翻译云论坛倡议》。


5月14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林松添会长邀请非洲在华参与抗疫的留学生、医生、艺人等志愿者代表参加座谈会,交流抗议感受,畅谈中非合作美好未来。


5月23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上海外教社教育培训中心联合外语届多位知名专家,推出公益直播讲座《跨文化外语教学探讨—全球抗“疫”引发的跨文化思考》,探讨跨文化交际的视角下,如何向世界谈中国抗击疫情的努力,后疫情时代会如何发展,跨文化智力如何服务后新冠疫情时代的国际商务合作等。


5月29日,以“中、美、日三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实践”为主题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学术论坛在线上召开,李宇明、王辉、李宝贵、顾晶姝为主讲嘉宾,从不同角度全面总结并深入分析了中、美、日三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实践。


5月30日,“中日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研讨会在上海金桥碧云美术馆举办。会上,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以舞剧《朱鹮》为例,讲述了疫情下中日舞者的互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吴学明从世界中国学论坛、青年汉学家研修班等项目以及上海小学生与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在疫情中的互动三个角度做了分享。

 

6月7日,前中国驻外大使陈明明做了以《如何进行抗疫情涉外翻译——以北京为例》的线上讲座。


6月8日,第二届华文教育互联网教学研讨会全球在线直播,采用多方视频连线直播的形式对华文教育互联网教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并展示了国侨办主干教材智慧课本的初步效果。


6月9日,全球抗疫合作云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发布了《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倡议书》。6月10日,“公共卫生:全球治理的新议题”专题论坛作为全球抗疫合作云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在中国外文局举行。


6月11日,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讲坛举办“语言政策研究中的经典案例”讲座,蔡永良和孙晓萌两位专家做线上报告。首都师范大学邀请李宇明教授做题为《语言技术与语言生态》的线上报告。


6月12日,“全球战疫,守望相助”——2020“一带一路”青年汉学家联盟夏季论坛在线上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百名师生在线参加了论坛。中国日报社以“云直播”的形式举办了主题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企业责任与担当”的“新时代大讲堂”,聚焦全球抗疫中的企业担当。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邀请王立非教授做题为《两会应急语言服务提案与语言服务学科发展思考》的讲座。


6月13日,复旦大学出版社举办“新冠疫情下的英语新词研究”讲座。


6月17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邀请王立非教授做了《两会提案引发的语言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思考》的线上报告。


6月18日,亚太全球化本体化协会(GoAP)举行“疫情期间和之后的语言服务”专题会议。来自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语言服务专家共同参加。


6月1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举办了以“日本应急管理中的语言服务”为主题的线上讲座。包联群、陈林俊两位专家作为主讲嘉宾发表最新研究观点。


6月20日下午,“应急—语言”跨学科论坛在线上举办,来自应急管理学界和语言学界的近30位专家学者就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应急语言服务理论与实践等跨学科、跨领域问题展开思想交流和学术碰撞。


6月27日,语言服务40人论坛举办中美俄语言服务高峰论坛,发布《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应对新冠疫情调研报告》中英文版,研讨语言服务学科建设、研究方向、课程建设、企业管理与中外翻译经验。


6月30日,曲阜师范大学鞠玉梅教授做了题为《危机语境下中国主流对外传播媒体的修辞与话语权生产——以中国日报(国际版)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的线上讲座。


(未完待续)


文章来源:公众号美国学与国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