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玉:“一带一路”的语言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要素是“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但五通要通畅无阻,必须要“语言互通”,它贯穿于“五通”全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和前置要素,需要先行。我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亟待语言战略的构建,必须要在语言规划、语言服务、语言安全、语言传播以及语言话语五个方面有所作为。
“一带一路”语言发展战略之语言服务
语言服务业(Language services industry或Language industry)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的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其范围已远远超出传统意义的翻译行业(郭晓勇,2010:34)。语言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始于北京奥运会筹备期间,2010年中国第一届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才首次提出“语言服务”的概念。语言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阳光行业,《欧盟语言行业市场规模报告》显示,近年来,语言市场每年复合增长率约10%,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语言服务总产值达465.2亿美元,预计2019年总产值将首次接近500亿美元。显然,语言服务业已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基础性支撑行业,也是大国崛起的关键性要素。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紧抓机遇,跟上国际发展大潮,以语言服务业的兴起来提升国家软实力,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促进对外改革开放伟业的发展。
1. 语言服务业的地位与联盟
当今社会,国家语言能力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语言服务能力是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推动语言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语言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
据《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年底,以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9734家,语言服务总产值为372.2亿元。国内语言服务行业涉及的翻译服务领域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其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政府外宣成为语言服务方受访企业承接的前三名翻译订单领域,占比分别为63%、52%、45.3%。
但客观地讲,由于国内的语言服务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从事语言服务的企业数量众多,服务水平却参差不齐,普遍规模小、语种不全、各自为政,尤其是90%以上的翻译机构和企业,仍停留在完全手工作坊式操作阶段,不仅没有翻译控制工具,也没有完整的翻译品质控制流程。正因如此,我们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也往往处于劣势。
解决上述问题,两大措施迫在眼前:一是国家政策扶持。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语言服务至今还没有纳入《国家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导致行业难以争取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翻译协会于2013向商务部提交了《语言服务与服务贸易政策制定》报告,提出了推动语言服务业发展的9条政策建议,但政策问题目前依然存在。二是建立“一带一路”国家或区域翻译联盟。作为一个行业,语言服务业的历史不长,过去语言服务人才都依附于高校和外宣、媒体部门,现在面很广,但高素质的翻译、管理、技术等核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规范程度较低,无序竞争严重,国际竞争力较弱。“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给语言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整合队伍、集中发力、融入国际、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建议以“中国翻译研究院”“北京多语言服务中心”“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广东国际语言服务中心”等为核心建立全国或区域“多语言服务联盟”,打造方便、快捷、规范、高效的语言服务支撑平台,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信息服务的软环境,为把中国打造成为以大数据为中心的全球语言集散中心做准备。
2. 语言服务的新模式
传统的语言服务以“手递手”的笔译和“口对口”的口译为主要形式,这种方式在现代语言服务业中将继续保留,但它们将退出主流,逐渐被“互联网+语言服务→语联网”的新模式所取代。语联网类似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语联网位于语言服务供应链的中游(上游是语言服务供应商/个人,下游为语言服务需求者),扮演着中间商角色。语联网独创了互联网平台化语言服务的类电网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模式有效整合了包括译员、供应商在内的翻译资源以及术语语料、翻译工具软件等知识资源,并尝试将这些资源组成的翻译产能进行了量化管理;另一方面又通过嵌入式、移动化等多种新型服务模式,通过互联网对接各类翻译需求,将翻译需求和量化产能进行匹配(基因匹配),从而不仅实现基于互联网的海量语言需求与聚集并量化管理的海量翻译产能的快速对应,更使得这种对应在基于大数据基因匹配的技术模式下确保准确性和及时性,从效率和质量、成本三个方面做到服务的有效性和可控性。
3. 语言服务的多维平台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基于“互联网→语联网”的语言服务将成为趋势,语言服务的多维平台建设迫在眉睫。
(1)在线翻译平台。以笔译服务为主,一种是提供在线机器翻译面向免费的非商业市场需求;一种是解决商业翻译需求的,以文字稿件通过互联网平台上传并说明翻译要求和提交翻译申请,待翻译服务完成后,再通过网络平台下载译后的稿件,中间可以获知翻译的进度,并可以根据约定在线上完成财务结算。在线翻译平台区别于传统翻译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语联网实现智能产能的匹配组织,从而整合分散产能并按需输出产能;
(2)招商情报服务平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属于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之列,先前对他们的了解并不充分,通过语联网服务平台在确定了目标市场之后,可进行多语信息收集、筛选分析、翻译并摘要处理,然后进行多语信息发布,直接为招商投商提供语言服务;
(3)一体化公证业务平台。“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的公证业务,传统的公证模式需要当事人到公证处咨询、翻译公司翻译、公证处公证、形成公证文件等环节,时间长而且程序复杂,而借助语联网后的公证模式一步到位。因为全国200余家公证处都正在使用语联网服务来完成涉外业务,我们只要把自己的需求交付语联网即可收到理想的反馈;
(4)会展服务平台。对“一带一路”建设而言,会展业务是一项经常性活动。语言服务联盟根据客户会议、展览等现场语言沟通交流需要,借助语联网的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以口译为主的高端译员及会场其他服务,如:口译、多语笔译、设备(同传设备、视频设备、即席讨论设备等)、多语网站建设与翻译、公众服务APP、志愿者服务、媒体服务等;
(5)跨境电商平台。电子商务无疑将成为商贸的主渠道之一,而跨境电商更是前途无量。这里,语言是“跨境”的最大瓶颈。语联网的平台呈现的是一个纯中文界面的会员中心平台,其背后是一个经过了语言信息转换和大数据处理的国外电商、国外买家的资源库,它与海外主流电商平台接通,可以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部分海外企业用户资源。可以说,基于语联网打造的跨境平台是一个“一站通达全球的服务平台”,它整合全球知名电商平台和支付物流体系,为中国卖家提供一站式目标市场本地化营销解决方案,使得中国卖家可以用中文直接做全球生意;
(6)手机移动平台。语言服务作为“无物流”形态的服务,推动移动化服务模式是非常有前景的。传统的文稿类型的翻译并不是手机移动语言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但手机通过拍照、录音、通话等方式,可以实现比传统的文稿翻译更为快捷的翻译服务体验,尤其适合“一带一路”接触性快速翻译服务。
(节选自《欧亚人文研究》2020年第一期《“一带一路”的语言发展战略》,作者王铭玉、王双燕)